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

師爺的故鄉

西元490年,越王勾踐囑大夫范蠡立國樹都,按坐西朝東為尊的周制,依山水形勢、據四達之地而建紹興古城。


2500年後的秋末,我在"江南十分美,紹興九分九"的文辭吸引下,也來到了紹興,對紹興一般人對她的印象應該還是酒吧!!但如果提到會稽那可能就有很多歷史的故事了。
整理一下紹興宣傳的特色:
沒有圍牆的博物館:結果我去紹興的博物館裡面什麼都沒有
名士之鄉:除了魯迅外,其他名士都在小巷子裡,很難找得到
文物之邦、魚米之鄉:沒特別體會
水鄉、橋鄉(橋的數量是威尼斯的5.5倍):所謂的橋都不超過5米,像個大水溝蓋
酒鄉、書法之鄉:除了蘭亭賣字帖的,沒特別感覺書法之盛風
也許是我待得不夠久,也許是我的期待太高了,紹興給我的感覺沒有2500年的質感。

後來在老街上我終於找到我跟紹興的連結了,一個現代幕僚回到師爺的故鄉。

古代將士帶兵出征,以幕為府,故稱「幕府」。以後延攬幫辨各類事務的文人學士,也就獲得幕僚、幕賓、幕友等稱謂。明清時期,此類幕僚被稱為「師爺」。 師爺肇始於明朝中晚期,興盛於清朝,沒落、衰亡於清末民初,在中國封建統治機構中活躍了三百餘年時間,成為中國封建官衙幕僚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師爺雖為幕僚,實質與各級地方官吏共同操縱著封建社會的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司法等諸多層面,成為封建專制統治不可或缺的工具,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由於紹興人當師爺的很多,遍布全國,且名聲極大,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─紹興師爺。至清雍正、乾隆二朝,紹興師爺已成為一個地域性、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,有「無紹不成衙」之說。
 
想到我進公司以來都是擔任專業的幕僚,有時候我很想幫幕僚平反,師爺也可以獨當一面,只不過缺少機會罷了。但幕僚做久了,聲名遠播了,大家就認定你是師爺了,而且可能你自己也習慣了只出點子不擔成敗的模式。

處事靈活,深謀遠慮的師爺也要生對時辰,遇到明主才會受到尊重 。

沒有留言: